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脾胃所
 
首页|研究所概况|科学研究|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研究成果|实验室|学科建设|医疗服务|学术交流|党支部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队伍>>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正文
 
劳绍贤
2018-10-09 13:37     (点击: )

劳绍贤:博士生导师

劳绍贤教授导师简介

劳绍贤教授,男,湖南长沙人, 1937年6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学会委员,曾任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广东省新药审评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现任国家、广东省医药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劳绍贤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是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中西医脾胃学说研究发展的主要见证人之一,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方面,有着很高的威望。劳绍贤教授所主持的科研课题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奖励。他主讲过《脾胃学说研究》、《脾胃学说与临床》、《中医临床科研基本知识》等课程,主编了《内科学基础》( 1987年)等专业书刊,参与《中医诊断学》、《中医胃肠病学》、《消化道生理与病理生理》等专著的编写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人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劳绍贤教授同时还担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等多家全国性专业杂志的编委工作。自1986年以来,主持了卫生部重点课题“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和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临床研究工作,自1991年起又主持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带领全国五家协作单位一同顺利完成了国家攻关计划,其学术思想以论文及论著的形式于全国多家期刊杂志上发表。近年来从事有关脾胃湿热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已取得初步成果。

劳绍贤教授出自于医药世家,自幼热爱中医药,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 1962年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留校工作初期,拜邓铁涛教授为师,得师长教诲,先后参加了医史、各家学说、中医内科的教学与临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基础。自1975年起参与组建脾胃研究室以来,一直从事脾胃学说的临床研究工作,对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对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对脾胃病证的诊治规律的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实验指标与反复的临床验证,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劳绍贤教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以六项主证为基础的脾虚证诊断标准,这一提出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为较多单位所接受,得到国内多家单位的赞许。这一标准后来纳入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在脾本质探索方面,劳绍贤教授结合基础实验研究,开创了中医四诊与多指标(唾液淀粉酶活性比、木糖排泄率、皮肤电、胃电等)同步合参互补的研究,有效提高了脾虚证诊断的阳性率。其中“以负荷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变化作为观察脾虚证的指标”获1983年广东省高教局科技进步奖。同时劳绍贤教授还从多个系统、多学科、多层次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研究,为阐明脾虚证的本质作出了贡献。在对脾虚患者的功能指标研究的同时,劳绍贤教授首次将其与形态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了脾患者胃粘膜壁细胞、十二指肠粘膜细胞、结肠粘膜柱细胞线粒体的数目减少,并出现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等一系列的形态变化,说明线粒体形态与数量的变化是脾虚患者消化功能低下的物质基础。从而阐明脾虚证是以消化系统能量代谢障碍为主的证候群,对脾虚证候产生打机理研究有重大意义。有关“脾虚证辩证论治的基础研究”及“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在对脾胃虚实证本质进行研究的同时,对脾胃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的探索,一直是劳绍贤教授努力的方向。在多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劳绍贤教授认为:中医临床需从证、病、症三者结合,辨证不忘辨病,辨证为本、辨病为枢、治症为标;治脾胃病需调理五脏,疗五脏疾同样需调理脾胃;处方用药从不拘于一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基础理上,多层次总结了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癌癌前期病变等胃肠疾病的诊疗规律,研制了“和胃片”、“胃肠宁”、“肠炎宁”、“胃炎消”等有特色的有效中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其中“和胃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高教局科技进步奖。

劳绍贤教授从理论、临床、实验三方面相结合对消化性溃疡辨证论治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辨证用药基础上,根据溃疡病灶活动与血流障碍的特点,劳绍贤教授首次指出:溃疡病局部的炎症活动是溃疡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溃疡局部的血流供应障碍是溃疡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首次提出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应适当配伍清热、化瘀中药,有效地提高治疗溃疡病的临床疗效。这一课题“健脾清热化瘀中药及配伍抗溃疡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广东省中药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八五期间,劳绍贤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到“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为胃癌癌前期病变的防治作出了贡献。为胃癌的防治带来了希望。在消化道肿瘤中,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于各种恶性肿瘤之首。然而目前针对胃癌的一级预防十分困难,因此针对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二级预防是目前全球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劳绍贤教授认为:胃癌癌前期病变是可以逆转的;中医药防治胃癌癌前期病变是卓越有成效的;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主要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虚为主,因虚而致实,气滞、血瘀、胃热是胃癌前期病变的主要病理因素,健脾理气、化瘀清热是治疗胃癌癌前期疾病的主要法则。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针对胃癌前期病变为主要治疗对象的“胃炎消”冲剂,临床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课题在 1996年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近期由劳绍贤教授主编的“胃癌癌前病变基础与临床》专著出版,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胃痞的辨证论治,劳绍贤教授认为:治胀以通降为要,除满以理气为先,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理气通降的重要性。对于吞酸证的研究,劳绍贤教授认为:吞酸不一定是胃酸的亢进,而主要是胃肠动力功能的异常,首次提出了吞酸并非皆制酸的新观点。对慢性结肠炎证治规律的探索,劳绍贤教授也颇具匠心,他从“疏肝理气、清热化湿”入手,研制成功的“肠炎灵”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成为目前我院的常用药。

自 1985年起,劳绍贤教授积极参与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制定、完善与实施,编写了有关脾胃虚实病证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药新药的临床指导原则,近期又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中药临床药理学》出版,对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劳绍贤教授谦虚待人,有口皆碑。他先后担任脾胃研究室主任、脾胃研究所副所长,在繁重的科研、教学、临床工作之余,与全所同仁一道为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的发展费尽了心血。劳绍贤教授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 30名,已毕业硕士研究28名,现在校博士研究生8名,已毕业博士生8名,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四十年来,劳绍贤教授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在科研、教学、医疗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劳绍贤教授仍然就脾胃虚实证本质及脾胃虚实证辨证论治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

关闭窗口
  通知公告
· 王建华 10/09
· 劳绍贤 10/09
· 陈蔚文 10/09
· 周福生 10/09
· 连至诚 10/09
· 王汝俊 10/09
  热点文章

广州中医药大学 脾胃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 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电话:(86)-020-36585453 Email:piwei@gzht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