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脾胃所
 
首页|研究所概况|科学研究|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研究成果|实验室|学科建设|医疗服务|学术交流|党支部
  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仪器设备 
当前位置: 首页>>实验室
   
科室特色

脾胃研究所为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药效评价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科研三级实验室。

 

各研究室简介


临床研究室

临床研究室有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3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3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人。

主要从事脾胃虚实病证得临床研究,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脾胃虚实证候得发生机理和证治规律。

研究室有全国著名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国家药监管理监督局新药评审专家,博士后导师劳绍贤教授,全国著名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广东省药品管理监督局新药评审专家,博士生导师周福生教授,在他们的带领下,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各一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并主持省部级科技和厅局级课题 20 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项,厅局级科技奖四项,出版专著 本。公开发表研究论文 篇。培养博士生 名,硕士生 名,并承担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

研究室长期与第一附属医院二内科合作,拥有电子胃镜,电子肠镜,胃肠功能检测仪及相关的配套 疗设备,有专科病房,消化内镜室,消化功能检测室,专家、专科门诊,擅长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脾胃病证,胃肠肝胆胰腺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其他系统的病变而住院中医脾胃虚实证候的患者。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高。我们始终以一切为了病人满意为服务宗旨,热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药理研究室

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 5 名,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 2 名,讲师 2 名,技师 1 名。在读博士生 5 名,硕士生 3 名。研究室主任王汝俊教授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主要承担科研课题、中药新药研发以及研究生、进修生、本科生的培养。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 五”攻关课题、“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的研究,并承担广东省地区部分制药企业有关中药新药药效、毒理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 (1) 脾胃病证的病理与受体信号转导机制及中药调控。 (2) 中药防治炎症性肠病、慢性胃炎的基础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 (3) 中药新药药效、毒理研究。目前承担的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补脾法对脾虚大鼠壁细胞胃泌素受体及信号转导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重点课题“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功能基因谱与模式识别研究”。

消化研究室

消化室有研究人员5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各一名。目前本室共有在读研究生有博士7名,硕士2名。李茹柳研究员为科室主任

主要从事消化道药理与脾胃虚实证胃肠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消化道动力学检测技术方法,直接为临床检测服务,应用胃肠动力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脾胃病证进行研究。

近年从国外引进IEC-6细胞株,建立了IEC-6细胞株细胞药理实验方法,主要开展益气健脾中药保护胃肠粘膜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研究结果发表论文多篇。

病理生理研究室

脾胃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现有工作人员及博士研究生共 12人;另有隶属于该室的生物医学电子工程人员8人,导师组及研究协作组成员包括本校解剖教研室、病理教研室、实验动物中心、中药化学及资源研究室,以及广州医学院二附院内分泌科等单位部门的多位专家教授。连至诚教授为该研究室的现任主任、协作组组长及博士生导师。

该室及其协作组 主要从事消化道病理生理与临床、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衰老与抗衰老研究,以及消化道动力 -血流检测治疗仪器研制与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九项,参与多项。已培养和正在培养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1名。

该室研制的“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为国内首创,用于胃肠动力学系列研究,并获全国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奖。建立 "肠道流体推进检测系统"填补国内空白, 并用于不同食性动物肠推进行为比较生理、壁内神经及胃肠激素对肠道推进调控及植物药单体作用等研究。研制“多道导纳胃肠动力检测分析系统”为国内首创。

该室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并研究其结肠电与动力异常, 发现二氢黄酮B3的良好促动力, 以及白术羟内酯抑制推进波频率过高的作用,其复方"胃肠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及动力异常有良好的治疗调整作用。建立早衰动物模型,作衰老的细胞与分子病理机制研究。作老年消化道动力障碍的机制及基因治疗研究。建立糖尿病性肾病动物模型,发现中药复方“糖肾康” 具有良好的防治糖尿病性肾病的作用。建立小型猪消化道动力障碍模型,作动力障碍发病机制、中药药理及有关临床研究。

本室先后发表科研论文 101篇,出版著作12本。为《消化道生理及病理生理学》和《胃肠电及胃肠动力研究在中国》的执行主编单位。主编的《消化道生理及病理生理学》获甘肃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胃肠电及胃肠动力研究在中国》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本室的工作人员参与的课题成果“脾虚证辨证施治基础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及国务院学位委授予其工作人员“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称号。为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的医学专家。

今后工作计划 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本室将加速研制开发胃肠动力检测治疗仪器。稳定小型猪糖尿病胃肠动力碍模型的造模方法,深入研究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中西医结合防治。进行胃肠血流障碍与胃肠动力障碍关系及防治研究。鉴于肺心病合并胃动力障碍发病率的迅速增加,因此研究肺心病合并胃动力障碍发病机制及其中药防治将成为本室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地址: 广州 机场路10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 脾胃研究所 邮编: 510405 电话 : 020-36585491 手机:13556147546

生化研究室

生化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 3名,硕士生导师一名。本室对外开放,已接受了5名硕士生、4名博士生、11名本科生到本实验室进行课题的部分实验。 该研究室成立于1975年,始为生理生化研究室,后改为生化研究室,该室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中医药与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科委七五攻关项目“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子课题—脾虚证唾液淀粉酶、小肠D-木糖吸收等生化机理的研究。其中脾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指标得到国内10多家单位的验证,并于1986年被全国虚证与老年会议选为脾气虚证的两个参考指标之一,被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列为治疗脾气虚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证候诊断及新药疗效评价指标。该指标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多病种脾虚证的研究。

目前该研究室主要从事脾胃虚实证生物化学机理的研究和中药细胞药理学研究。本室建立了唾液淀粉酶活性检测方法、小肠 D-木糖吸收实验检测方法、人体唾液及尿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直接为中医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服务;此外,本室与其它实验室合作,将细胞培养技术,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免疫组化技术、Western blot技术、蛋白质可逆磷酸化检测技术、RT-PCR技术等应用于中药细胞药理学研究。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近年本室从国外引入 Amersham AKTApurifier 10 液相层析仪,着手进行了唾液淀粉酶糖链结构及唾液蛋白组方面的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脾胃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 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电话:(86)-020-36585453 Email:piwei@gzhtcm.edu.cn